传媒学院秉承“博文约礼,笃志敏行”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现有广播电视学(本科)、影视摄影与制作(本科)、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科)5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936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40%,在站/出站博士后教师2人,获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占91%。学院全职引进了著名作家叶萱,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主任郭静,山东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融媒体中心评论部主任小新,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制片人、总编室副主任胡晓锐,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刘欢等行业专家型人才。
学院教师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济南市领军高层次人才、山东女子学院“北大山人才工程”等荣誉称号。学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访问学者赴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渥太华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访学。同时,学院还从山东广播电视台、济南电视台、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大众网、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等单位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开展专业授课及各类学科专业讲座。
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有现代传播技术实验室、苹果非线编实验室、新闻演播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视觉传播实验室、数字影视制作实验室,同时建有30余处产教融合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院重视教研教学改革,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9项,获学校优秀教学奖2项、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纪录片创作》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纪录片创作》、《融合报道》、《广播电视节目制作》3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传媒类专业“五能”“四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闻采访与写作》获得山东省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摄影》、《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2门课程被评为校级“金课”,《融合报道》《纪录片创作》《摄像艺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全媒体记者训练》等8门课程立项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纪录片创作》《影视产业实务》《视听语言与叙事》等6门课程荣获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一、二等奖。
学院为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搭建平台,建有山东女子学院性别与媒介研究所、山东省女性传统文化重点教育研究基地、女性传统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课题9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学院教师荣获第五届、第六届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奖,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第十二届“学会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50余项。
学院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参加考研小组、英语学习小组和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为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学院成立了叶萱工作室、影视工作室、文化创意工作室、新闻工作室、“木兰花开 文传之声”广播工作室、木兰创新创业工作室、漫行工作室、音缶考拉试验厂、新媒体运营分析工作室和尚美读吧等教师工作室,工作室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专业实践活动。近年来,学生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立项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学术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七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山东省青年微电影大赛、山东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生英语竞赛、山东省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部级奖项80余项。同时,学院学生在校报、图书馆报、校广播站和学生记者团中都发挥了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