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青春寻脉,共筑文化传承梦

2025年07月22日 19:36  点击:[]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日,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的光影传媒志愿服务队,以“鲁韵光影·青春寻脉”为主题,踏上了一段探寻齐鲁文化精髓的旅程。

张嘉忆:领航团队,共历风雨见真情

作为光影传媒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策划方案的反复推敲、行程安排的细致入微,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我的心血。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设备故障,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携手并肩,共同克服;每晚的例行组会,我们围坐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担忧与鼓励,那份温暖与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与家的温馨。走访孔子博物馆、“三孔”等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情感的传递。   

这次实践不仅是对齐鲁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对我们团队协作能力的一次大考,让我更加珍惜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情谊,也更加坚定了文化传承的信念。我们共同经历了风雨,也共同见证了成长。同时,各项实践任务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领导和老师们的悉心帮助与无私奉献。老师们的每一次鼓励、每一次支持、每一次指导都给予了我信心和力量。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手相连,用爱与温情去传递文化,就一定能让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田佳欣:文化浸润,温情传递

将非遗技艺、经典智慧融入日常,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一大特色。走进社区,与青少年儿童、居民们面对面交流,是我这次实践中最难忘的经历。在社区宣讲中,我们不仅传授了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生活方式。我讲述着道德模范的故事,居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记得有一次,一位小朋友拉着我的手说:“姐姐,我也想学剪纸。”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它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与居民们心心相印,共同编织着文化的梦想。

在指导教师张扬老师的指导下,利用AI生成课程视频,将儒家经典、非遗知识转化为数字化内容,是我们这次实践的一大创新。看到这些生动有趣的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我深感自豪。数字赋能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更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于镇铭:光影之间,温情守护文化薪火

初入“鲁韵光影·青春寻脉”实践团队,我负责摄影与摄像工作,心中既充满期待又夹杂着忐忑。面对复杂的拍摄环境和紧张的时间安排,我深知这将是一场不小的挑战。在我迷茫无助时,张扬老师给予我耐心的引导与鼓励,用丰富的经验为我指明方向。记得第一天拍摄文化地标时,天空不作美,细雨绵绵,设备也偶尔“闹脾气”。但我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与队友们一起,用雨伞为相机遮风挡雨,用笑容和坚持驱散心中的阴霾。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守护文化薪火的信念。

在拍摄过程中,我努力用镜头捕捉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无论是孔子博物馆中那件历经沧桑的文物,还是“三孔”景区里游客们虔诚的目光,我都力求通过光影的艺术,将它们背后的故事与情感传递给观众。在拍摄孙氏泥塑传统手工艺时,孙师傅专注的神情和熟练的手法深深打动了我。我悄悄调整角度,捕捉下了他脸上每一道皱纹里藏着的岁月与智慧。那一刻,我仿佛能通过镜头,与老艺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韩岳:笔耕不辍,记录文化足迹

作为负责济宁平台投稿信息的成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使命。从收集资料到撰写稿件,从审核修改到投稿发布,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无误。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篇紧急稿件,我熬夜至凌晨,但当看到稿件被成功发布并获得好评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那份成就感与喜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信息桥梁的温情与价值。

从文化地标的探访到红色故事的宣讲,从社区宣讲的温馨场景到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我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每一个珍贵的瞬间。这些记录不仅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回顾,更是我们青春岁月的宝贵印记。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记录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源泉。我愿与团队成员们携手共进,在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引下,用我们的青春与热情去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齐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季鸿昌:济宁纪行,情暖人心

踏上济宁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礼乐昌盛的时代。作为实践团队的一员,每一次的走访、每一次的拍摄,都让我深受震撼。记得在孔庙前,我静静地站立,感受着那份庄严与肃穆,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一刻,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也爱上了这份文化。

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挑战。炎炎烈日下的长时间拍摄,复杂地形中的艰难行走,还有对当地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都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与毅力。但正是这些艰辛,让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谊。记得有一次,在拍摄过程中我不慎摔倒,是队友们第一时间将我扶起,并细心地为我处理伤口。那份温暖与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与团队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感恩与信念,就一定能够共筑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情感温度的美好未来。

摄影 | 于镇铭 姜月浩 李钰瑶 李易 邵明洋 张嘉忆 李铭昕 编辑 | 刘梦怡 初审 | 于镇铭 复审 | 张扬  终审 | 郑全蕾




上一条:鲁韵光影·青春寻脉——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孔子博物馆实践之旅(七) 下一条:鲁韵光影·青春寻脉——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孔庙、孔府、孔林(六)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
联系地址:山东济南长清区大学路2200号 邮编:250300 联系电话:0531-865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