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家国情怀——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赴菏泽冀鲁豫革命边区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十四)

2025年07月29日 22:25  点击:[]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家国情怀。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于7月25日上午在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了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革命展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有序地参观各个展厅,那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先辈们为了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

从详实的文字记载到震撼的场景复原,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当听到刘克林“捂死孩儿吧”和王石均施粥的故事,大家眼里满含泪光,纷纷表示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和这位人民的好县长的感动与怀念。

队员们还参与到互动体验之中,了解泥塑所讲述“豆选”故事——用手中的黄豆选出村里的干部。仔细观察泥塑的人物塑造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张力。

感悟家国情怀

王嘉馨: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踏入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肃穆之气扑面而来。展柜中泛黄的信笺、斑驳的大刀,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凝视烈士们的照片,他们年轻的面容定格在永恒的青春里。我触摸着展柜感受当时的文物,仿佛听见硝烟中的呐喊。先辈们用热血浇灌信仰之花,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站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我深知肩上的责任——我们当以知识为盾,以理想为矛,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英俊:以铭记回应牺牲,以珍重守护山河

  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里有一面冰冷沉默的英烈墙,密密麻麻的姓名如灼烫的烙印,而更多姓名早已湮没于时光深处——没有照片,没有生平,甚至没有只言片语的痕迹。巨大的空白与名字的密林并排,引来一阵瑟缩的颤抖:原来最彻底的牺牲,竟是以自身存在的彻底消隐为代价,以抹去一切被铭记的可能为终点。

触目的空白,静默的墙壁,他们正在以缺席的方式在场,我们今日所立之处,恰是他们以生命换来的坐标原点。当目光掠过那些无名但有声的空白,唯有更深的俯首。我们在静默的纪念馆里听见泣血的呼喊——以铭记回应牺牲,以珍重守护山河……

李晓萱:用信仰熔铸精神图腾

  站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台阶上,望着门楣上的鎏金大字,耳边仿佛响起七十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刘克林烈士用体温捂灭婴儿啼哭的双手,不仅捂住了敌人的耳目,更捂住了人性中最璀璨的光芒;王石均县长守着热粥却饿晕妻儿的背影,恰似一杆标尺丈量出共产党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那些斑驳的文物、泛黄的史料,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信仰熔铸的精神图腾。我们触摸的从来不只是历史,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种。这簇自烽火年代燃起的火焰,正在新时代青年炽热的胸膛里跃动生辉。

  硝烟虽已散尽,精神烛照未来。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团队成员们走出校园,走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馆,去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红色家国情怀在心中牢牢扎根。在未来,“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将会带着这份信念,在学习、生活中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色的火种永不熄灭。

编辑 | 王嘉馨 初审 | 于镇铭 复审 | 张扬 终审 | 郑全蕾  


上一条:传承红色基因 感悟家国情怀——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赴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十五) 下一条:传承红色基因 感悟家国情怀——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赴台儿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十三)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
联系地址:山东济南长清区大学路2200号 邮编:250300 联系电话:0531-8652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