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抵达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的沂蒙红嫂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文化研学与志愿服务。
沂蒙红嫂纪念馆坐落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依托古朴的村落建筑群而建。一踏入纪念馆,青绿的石板路、斑驳的土坯墙、传统的农家小院,瞬间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在陈列室泛黄的《鲁中大报》前,讲解员驻足讲解:“朝阳官庄彭大娘,拥参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四儿一女上前方”——这正是团队上午在沂水县采集的王步荣事迹的史料印证。

在“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区,队员们被这位聋哑农家妇女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感人事迹所震撼。“以前只在课本上读过,今天看到真实的记载,才真正体会到那份超越血缘的大爱。”队长邢立杰感慨道。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展柜里,简陋的粗瓷碗和破旧的小棉袄无声的诉说着历史:抗战时期,她的家成为战时托儿所,她视如己出地照料着数十名革命者后代。然而,为了优先保障这些“党的孩子”,她自己的四个亲生骨肉却因疏于照料而先后夭折。“这不是简单的母爱转移,而是一位母亲用最深的牺牲,守护革命火种。”队员刘潇舟在笔记中写道。
走进“拥军支前”主题馆,一组气势恢宏的雕塑再现了沂蒙妇女支援前线的壮阔场景:推独轮车运军粮、抬担架救伤员、赶制军衣军鞋……“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民谣在此刻有了具象话的解释。队员刘潇舟久久驻足:“她们前倾的姿态充满了力量,正是这些看似柔弱的肩膀,扛起了通往胜利的后勤线。”
走出纪念馆,夕阳为这片英雄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队长邢立杰深有感触:“馆里的每一件旧物,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那个年代的大门。红嫂们看似平凡的举动背后,是对家国大义最朴素、最坚定的信仰。她们用行动定义了人民在革命伟业中不可撼动的力量。”

作为传媒学子和志愿服务队,队员们不仅认真聆听学习,更积极投入实践。队员们运用专业设备,细致拍摄展馆文物、史料和场景,记录讲解内容,为后续制作红色文化宣传作品积累宝贵素材。部分队员主动与馆内工作人员交流,了解红嫂精神的当代传承。 此次沂蒙之行,是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铁血芳华志愿服务队” “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站。它既是一次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的深刻对话,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
为更深入地追寻红嫂精神的当代传承,团队成员专程拜访了沂蒙红嫂王步荣的孙子——83岁的彭乐升老人,以及91岁的五儿媳秦荣老人。彭乐升老人向队员们讲述道,当二儿子不幸牺牲后,王步荣很是难过,但她说“别看我只有一个二儿子,但我还有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 作为一名沂蒙红嫂,王步荣的一生始终与党的信仰紧密相连。即便岁月带走了她的身影,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仍在诉说着她对党的赤诚拥护。

采访后,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肖辉馨表示:“王步荣把骨肉亲情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诚,让 ‘拥护党’ 三个字在烽火岁月里落地生根,也让沂蒙红嫂的精神中愈发厚重。” 红嫂纪念馆所承载的信仰力量,已然如涓涓细流,浸润了年轻学子的心田。在未来的学习、实践和人生道路上,这份源自沂蒙红嫂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必将化为服务队成员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编辑 | 刘梦怡 初审 | 于镇铭 复审 | 张扬 终审 | 郑全蕾